第二十九章 商队

上一章 【文学名著】
→ ↑天堂谷↑ ←

平元县城位于渝陵江和白龙江交汇处,而古柏渡口离平元县城东门大约二、三百米的距离,古柏渡口在宁国素有“锁钥渝陵,咽喉西南”之称,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一个繁忙的商业渡口,很多宁国西南腹地的货物如草药、丝织品、茶叶等都是通过它运往宁国各地。

接近黄昏时分,刘秀之和文仕在古柏渡口下了船,此时无论是远处巍峨青翠的山峦还是脚下清浊分明的涛涛江水都在夕阳的照射下染上一层淡淡的金黄色。江边渡口上那些姿态各异年份久远的柏树像是正在迎接行旅匆匆的过渡人。

据文仕介绍古柏渡口早年经常出现船只无缘无故沉江翻船事故,人们传说是河里妖怪作祟,有一天一位得道仙人路过渡口仗剑入河,杀死河妖后,在此地种下柏树用以庇护这方天地的安宁,此后古柏渡口就风调雨顺,除了兵灾人祸很少有大事故发生。那颗苍老挺拔的古柏树千万年来静静伫立在码头边,伴随着千年的喧嚣,凝视着涛涛奔腾不息的江水,见证了两军鏖战、血染长河,习惯了乱山落日、古渡悲风,或许它是在坚守,或许心有不甘,也可能早已无欲无求。

渡口码头边,此时舟船川流不息,车马络绎不绝,有等待迎接客人的、有拉货的,有三五结队的骚人墨客、也有争先抢后的贩夫走卒,各式各样的人夹杂着各种各样的口音和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一派繁忙喧嚣的景象。

刘秀之和文仕两人沿着渡口一条青石铺砌、两边青柏成荫的古道拾级而上,走在一只商队后面,商队以一名身着薄青衫、额头饱满、一脸福相的中年人为首,走在中年人后面的则是一名江湖人士打扮的高个大汉,浓眉大眼,手握一把弧刀,气势浑厚,看起来也是久经杀戮铁血之辈。整个商队大概十几号人,大部分皮肤坳黑、身材结实,赶着二十几匹壮实的河曲马,马上都驮着不少货物,货物外面的包装都标有博信行三个字,这应该是一家博信行的商队。

文仕因为急着要赶回家里,跟刘秀之指明几家性价比合适的客栈的大概位置后就匆匆离去。在平元古城的东门,刘秀之跟随着排队的人群跟着守卫城门的士兵的指示查验了象征身份的铭牌后进入古城。近处细观平元古城是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山势挺拔俊秀,风景怡人,也算是一个天然的风水宝地。

通过东门后刘秀之按照文仕的介绍前往客栈。城里的布局类似福宁县城,也是以四条贯穿东西、南北的大街为主干道,周围穿插、环绕着其他小街巷,街巷之间以“丁”字相连,具有道道相通,城门不相对的防御特点。街道均是青砂石板铺设,两边的民居大部分是青瓦、粉墙、坡屋顶、穿梁斗拱的结构,沿着街道一眼望去就像是一副浓墨重彩、古香古色的水墨画、房屋高低错落、迂回曲折,一些古树绿叶点缀期间甚是古朴美观。而街上又是另外一番喧嚣热闹景象,有门庭若市的小酒坊、有年轻的小二在门口嘶声高喊拉客的小客栈,也有张灯结彩、人影幢幢的绣楼。

刘秀之找到客栈时已经是华灯初上,客栈有一个让人容易想入非非的名字:怡红别院,四个大红灯笼字就高高挂在客栈门口。客栈是一座二层二进的小四合院,木柱檩梁、双檩双挂结构,前面是酒楼,后面是住宿,环境也是干净舒适。刘秀之跟留着两撇八字胡子的老掌柜定了一间二层靠里面的厢房并点了几道当地特色的饭菜。客房里面的摆设也是简单朴实,就一张木床和一张茶几,墙面上悬挂两张精巧雅致的山水图。吃完饭后,刘秀之透过窗户看到皎洁的月色下,院子里大树下几处空旷地不少人正在那里纳凉,江上涛涛的流水声也清晰可见。

闲着没事刘秀之拿出文仕那本《大宁经史》,借着房间里明亮的灯光仔细翻阅,这是一本从各个方面详实分析战争和经济的书籍,战争方面着重描写了突出取胜的因素,例举了什么情况下讲究保存实力、消耗敌人,而后发制人;情报的重要性和策略的快速转换与实行,怎么混淆敌人耳目、声东击西、出其不意。也分析了一些围点打援、逐个击破等实用战术。而经济方面则是用一些历史事迹强调解析一些论点如“网疏民富”、“民生和赋税”、“重农轻商”等的利弊。加上文仕自己独特的理解分析,刘秀之感觉也是收获不小。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退出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东荒风云》新章节尽在“言情中文网”,如遇小说章节不全,请退出百度阅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