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七章、默认

上一章 【文学名著】
→ ↑天堂谷↑ ←

臧欣欣家里很多情况之前也没和蒲素说,她爸爸那浓郁的北方口音蒲素肯定要问怎么回事。

原来臧欣欣也是知青子女,不过她比较幸运。

她妈妈是上海下放知青,下放的地方和蒲素一个省,当然南州是省会城市。她妈妈下放的是和北方接壤的一个农村,那个地方甚至蒲素也都没去过。

那边和别的省份接壤,口音和南州完全不一样,具备明显的北方特点。以前人喜欢分地域分南北,就用蛮子和侉子来代称,现在这种说法几乎没有了。

一个省里一个蛮一个侉居然还都这么明显。

她妈妈下放以后和当地人接触,就被她爸爸看上了。大桑海的城市姑娘模样漂亮,身材高挑,而且有文化。苦追了大概不少年,她妈妈一看回城无望以后也就准备扎根了。

只不过藏欣欣爸爸家里在老家是个大家族,祖传行医,关系盘根错节比较硬。然后把她妈妈从生产队调去卫生院做了赤脚医生,而她父亲原本就是当地的大夫。

后来她妈妈在妇科不孕不育上还颇有研究。然后可以回城,她妈妈和她父亲双双找了个挂着市立医院牌子的小医院调回了桑海。她妈妈是妇科主任,父亲是急诊科的。

然后拆迁房子,夫妻两又贴了钱在那边买了套房子,真正算是在桑海扎根了。

讲起这个过程寥寥几句。其实很不容易。臧欣欣其实也是经历过寄人篱下在亲戚家待过一段时间,不过她父母硬是靠着自己,想办法一家三口都在桑海团聚,并且过上了算是体面的生活。

虽然医院规模不大,但是正经的市立医院。夫妻两是医院的医生,女儿做了空姐。这个外来户家庭就算房子离市区比较远,但是正正经经的两室一厅比住在棚户区老房子好多了。

后来蒲素发现,臧欣欣父母相当恩爱,每天上下班都同进同出,感情好的一塌糊涂。感情好和不好,看平时的言谈举止和眼神就能看的出来。

这是蒲素所看到不多的模范夫妻。她妈妈就和蒲素说过,外地人怎么了?说臧欣欣爸爸老家的全家人对她都很好,嫁给了当地人的选择她始终感觉不后悔。

关键是这对夫妻有着相同的价值观,一辈子能够一起努力奋斗。从农村一起奋斗回桑海,在当时很不容易。人才引进其实是有政策的,比如关兵花不了几个钱就办了桑海身份证。但是在农村两口子能想这种办法,往这条路上争取,而且自己也需要一点一技之长。

他们知道只把女儿送过来,女儿肯定会吃苦,所以最终在桑海和女儿会师,但整个过程肯定没有那么容易。光这一点以孙莉妈妈比较,就差的多了。孙莉妈妈当初想的就是让女儿嫁个桑海人能落户就行,哪怕只有一个房间都没问题。

而臧欣欣家父母办的事情就值得钦佩了。夫妻两完全靠自己给了孩子遮蔽和底气。而且是从基层农村到达桑海,难度比南州到桑海大多了。

不过同样的路径现在人再想走就没那么简单了,门槛高的不是一般人能想的。

臧欣欣说完蒲素就说难怪她家人听到自己是南州的,还问了他爸爸妈妈怎么去的南州,一点也没排斥的样子。像蒲素这种情况当时在桑海很多,像孙莉和臧欣欣这样的更多,一讲出来别人大概都知道是什么情况,但是知道不代表能接受。

桑海人之前为什么有点排斥找外地人结婚?某些方面来说也是迫不得已。和全国其他地方不一样,桑海的住房是从民国开始就一直紧张。

找了外地人,不说粮票这些了,在之前没有商品房流通的时期日子要怎么过?家里不是多了一个人问题那么简单。现在桑海人找桑海人更是强强联合,哪家怎么也有个两套房吧?小两口一套,加上双方父母的,差不多就小半个亿家产了。

当然外地条件好的,现在虽然限制购房,还是有很多办法照样能买。没听说哪个有钱的外地人,外国人,桑海女人纯粹因为他们不是本地人而不肯嫁的。

有些事情不能怪东怪西,说桑海人势利的其实换了他们自己都差不多一样。事实是没改开之前,全国范围里再落后的城里人也没几个愿意找农村的。而且别说找农村的,国营职工找个大集体的都被认为是吃了大亏了。

去掉这些因素,我们才能奢侈的谈谈爱情。

当然个例不能拿来当概率说。任何事情上都有奋不顾身的,但实在太少,会被人当成傻子。

……

当天蒲素没去仓库上班。在古北和臧欣欣愁眉苦脸商量了下对策,反而是臧欣欣宽慰他不要想太多,家里知道就知道,已经都这样了。

其实臧欣欣这个时候已经抱着和蒲素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念头了。蒲素的情况不仅仅是之前她知道的那样有女朋友,而是一个有老婆有儿子的男人。

当然她是被动当了小三。但是感情到了这里她还能怎么办呢?哪怕据她所知蒲素和孙莉关系已经不对付了,就算离婚,对她来说没啥区别,蒲素还有个儿子。她要和蒲素有结果,她家里人无论如何是不会同意的。

她父母付出这么多培养的女儿,她家里出于哪个方面都不会同意。蒲素离婚可以隐瞒掉婚史,但是小蒲素这么个大活人是瞒不过去的。

人活着不是单单一个家庭,周边还有亲属关系。臧欣欣还有个表姐,年龄大她两岁,长的也很不错,从小一直在桑海长大的,两人之间,两家父母之间也都在暗暗较劲。

这种情况讲出来就显得比较低档,实际上起码在国内这种现象很正常。那些过年租车回老家过年的,基本上都可以视为是这种心态作祟。饭桌上一问在城市里干吗,同辈人之间难免有比较。谁混的好,谁混的不好。很多事情就坏在这上面。

有的年轻人自己其实都无所谓,就是被这种氛围逼着,年前要铤而走险做些蠢事。一到过年前就是各部门严防死守的时间段,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退出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章节目录
《最是光阴留不住》新章节尽在“言情中文网”,如遇小说章节不全,请退出百度阅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