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后记

→ ↑天堂谷↑ ←

第五十二章 后记

臣心似水。

偶然的机会,收了一个花钱,正面是臣心似水,背面是帝德如天。很喜欢这八个字,总觉得“臣心似水”这四个字,和这个故事是有缘分的。

这是一个很清浅的故事,没有太多的阴谋诡谲,也没有太多的明争暗斗,每个人都是为家为国善良而普通的人。每个人,都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然而造化弄人,天不从人愿,当一面旗帜落下,又一面旗帜扬起,多少青丝成灰,旧爱成尘,青史每一笔的背后,都有多少生命的斑斑凝血。

历史中总有一些人,不管经受了多少苦难摧折,从能保持一颗如水纯澈的臣心,为国为民,不惜一切,或许并不是愚忠,或许也并不是为了千秋后世名,爱国,就是这么一种简简单单情感,发自本能,出于本心,虽死不悔。

臣心似水,是袁崇焕祠中的一方钤印,是乾隆皇帝对臣工的殷殷寄托,是历尽艰辛,受尽荼毒之后仍笑对天地,无愧春秋的淡然一回眸。江湖已老,侠骨无多,古代的孤忠节烈已经变成太遥远的传说,而不再是人立于天地之间的准则,且容我遥向古中国焚香一祭,为那些水一样的忠魂,也为这个故事。

百折孤忠奉至尊,黄杨闰后厄还存。臣心似水甘分谤,天语如雷敢负恩。

织采为文。

丝与瓷,是人类最重要的两项发明,远远凌驾于四大发明之上,惟其如此,它们才会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代称,远播海外。

总觉得,一个女子,如果今生有幸生于中国,如果从未穿过丝绸,那将是多遗憾的一生。衣食住行四个字,后两个字,中国是全无竞争力的,但前两个字,绝对是致命的诱惑,舌尖的中国自不必说,那个“衣”字,对我来说,很大程度上,只是真丝。世界上在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买到如此廉价且品种繁多的真丝制品。

在这部小说中,姜国被我设计成了丝之国。《说文》有云: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国语》有云: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取其文明发祥之意。在这本小说中,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丝织品几乎悉数登场,算是我个人的一点私货吧?很多真丝品种,现今已经难以寻觅,且不说绒圈锦和缭绫这些名品,就是抚慰过明代帝后肌肤的杭罗,和陪清宫女子度过炎夏的春绸,这些平凡的面料,如今也难得一见了……

丝,在战国时期也是重要的物资,可以为衣,可以为帐幔,可以做货币,可以做祭品,可以书写……子女玉帛,是国家之基。“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多少古代女子的一生,都是和丝牵绊在一起的,剪不断,理还乱,缠缠绵绵,至死方休。

文以载道。

这是一部以周代为背景的小说,从构思到诞生,跨越了30年,整个故事的脱胎于1984年的“竹联帮刺杀江南案”,虽然情节不同,但是背后反映的是这个事件背后体现出的多重深刻内涵。

第一次听到这个事件,是在新闻联播上,那时候我还很小,但是“刺客”和“帮派”这两个关键词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恍然有了时空交错的感觉,那一瞬间,似乎眼前出现了穿越的大周……。此后20多年,相关人物的命运依然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我一直搜集各种资料,直到把新闻追成历史……

所有被卷入这个事件的人,都本着自己价值观,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但在历史的车轮碾压之下,一切都被扭曲得惨不忍睹。所谓历史局限性,说的就是这种尴尬,也许不久的将来,台湾回归祖国怀抱之后,再回望这个小小的历史事件,又是一番不同观点的评说。所有人都没错,错的是造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当然,本文中绝大部分情节和角色性格都和这个事件不同,我所要表达的,只是精神内涵的一致。

最喜欢张大春为陈启礼撰写的挽联:“启节秉乎天,人从侠道知忠荩;礼失求诸野,路断关河望竹林。”“忠荩”二字,就是本文的标题“臣心似水”含义。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退出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臣心似水(全二册)》新章节尽在“言情中文网”,如遇小说章节不全,请退出百度阅读模式!